有了双光子激发技术,激光共聚扫描显微镜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双光子激发技术呢?在光子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两个波长较长的光子,使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短时间后,电子跳回到较低的能级,发出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这个原理,双光子激发技术诞生了。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激光通过物镜会聚。由于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物镜焦点处的光子密度比较高,所以双光子激发只能发生在焦点处产生荧光,该点产生的荧光穿过物镜,被光学探头接收,从而达到逐点扫描的效果。双光子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美国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分辨率是多少
随着技术的发展,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结合它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两个方面的提升。要想让激发激光进入更深的层面,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装置优化与标本改造。关于装置优化,我们可以把激光束变得更细,使能量更加集中,就能让激光穿透更深。关于标本,其中影响光传播的主要是物质吸收和散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样本进行透明化处理。一种方法是运用某种物质将标本浸泡,使其中的物质(主要是脂质)被破坏或溶解。另一种方法是运用电泳将脂质电解,让标本的“透明度”得到提高。ultimainvestigator双光子显微镜商家双光子显微镜能够在细胞甚至是亚细胞水平上对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离子浓度、细胞运动、进行直接成像监测。
为了验证动物生物样品的时间分辨成像能力,本实验观察了活海拉细胞高尔基体中的青色荧光蛋白mTFP1,见图3(a),(c)-(i)。使用的物镜及尺寸与荧光颗粒成像一致,对比可见v2PE在空间分辨率、激发深度级图像对比度较常规宽场显微镜都有所提高。此外,v2PE可以同时激发多个波长的荧光蛋白,这种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细胞内分子的三维动力学多色成像。在此基础上,实验对海拉细胞中的高尔基体(mTFP1)和纤颤蛋白(EGFP)进行了在体成像,见图3(j)-(n),青色为mTFP1,绿色为EGFP,实验中两种荧光蛋白同时成像,终采用光谱分离法将不同蛋白的荧光信号分离出来。
2020年,临研所、病理科和科研处邀请北京大学王爱民副教授做了题目为“新一代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介绍及其在临床医疗诊断”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临研所医学实验研究平台潘琳老师主持。王爱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于英国巴斯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该研究组研发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第1次在国际上获得了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动态信号,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光学进展”和“中国科学进展”,并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8年度“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目前,该研究组正在研究新一代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未来即时病理、离体组织检测、术中诊断等提供新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双光子显微镜明日之星--FemtoFiber ultra 920 。
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中国的脑计划也即将启动。其中,全景式分析脑连接图和功能动态图的研究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如何打破尺度壁垒,将微观神经元和突触的信息处理和个体行为信息与全脑融合,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2021年1月6日,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牵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系、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医学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NatureMethods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视场、多平面、长程脑成像的微型双光子拷贝》的文章。本文报道了第二代小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2.0。其成像视场是团队2017年发布的第1代小型化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有三维成像能力,获得了小鼠自由运动行为时大脑三维区域数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实现了对同一批次神经元一个月的跟踪记录。在深度组织中以较长时间对细胞成像,双光子显微镜是当前之选。进口布鲁克双光子显微镜厂家有哪些
双光子显微镜使用方法是什么?美国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分辨率是多少
在深度组织中以较长时间对活细胞成像,双光子显微镜是当前之选。双光子和共聚焦显微镜都是通过激光激发样品中的荧光标记,使用探测器测量被激发的荧光。但是,共聚焦一般使用单模光纤耦合激光器,通过单光子激发荧光,而双光子使用飞秒激光器,通过几乎同时吸收两个长波光子激发荧光。下面是两种技术的对比图。双光子激发荧光的主要优势:双光子比共聚焦使用的更长的波长,所以对组织的损伤更小且穿透更深。共聚焦的成像深度一般为100微米,双光子则能达到250到500微米,甚至超过1毫米。另外,同时吸收两个光子意味只有较强度聚焦点处能被激发,所以不会损伤焦平面之外的组织,并且生成更清晰的图像。美国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分辨率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