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微型光学系统的重新设计,FHIRM-TPM2.0成像视野扩大至420×420平方微米,微型物镜的工作距离扩展至1毫米,以实现非侵入式成像;嵌入了可拆卸的快速轴向扫描模块,实现了180微米深度的三维体成像和多平面快速切换的实时成像。该模块由一个快速的电动变焦透镜和一对中继透镜组成,在不同深度成像时保持放大倍率恒定。其中,变焦模块重量1.8克,研究人员可根据实验需求自由拆卸。此外,新版微型化成像探头还可整体即时拔插,极大地简化了实验操作,避免了长周期实验时对动物的干扰。在重复装卸探头追踪同一批神经元时,视场旋转角小于0.07弧度,边界偏差小于35微米。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光,是通过物镜汇聚的。美国2PPLUS双光子显微镜光子跃迁
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中国的脑计划也即将启动。其中,全景式分析脑连接图和功能动态图的研究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如何打破尺度壁垒,将微观神经元和突触的信息处理和个体行为信息与全脑融合,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2021年1月6日,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牵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系、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医学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NatureMethods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视场、多平面、长程脑成像的微型双光子拷贝》的文章。本文报道了第二代小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2.0。其成像视场是团队2017年发布的第1代小型化显微镜的7.8倍。同时具有三维成像能力,获得了小鼠自由运动行为时大脑三维区域数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实现了对同一批次神经元一个月的跟踪记录。荧光激光双光子显微镜成像视野一般是多少双光子显微镜还可以对一些具有双光子特性的染料细胞进行特定实验;
使用双光子显微镜可以以亚细胞分辨率对钙离子传感器和谷氨酸传感器成像,从而测量不透明大脑深处的活动;成像膜电压变化能直接反映神经元活动,但神经元活动的速度对于常规的2PM来说太快。目前电压成像主要通过宽场显微镜实现,但它的空间分辨率较差并且只是于浅层深度。因此要在不透明的大脑中以高空间分辨率对膜电压变化进行成像,需要较提高2PM的成像速率。FACED模块输出处的子脉冲序列可以看作从虚拟光源阵列发出的光,这些子脉冲在中继到显微镜物镜后形成了一个空间上分离且时间延迟的焦点阵列。然后将该模块并入具有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标准双光子荧光显微镜中,如图2所示。光源是具有1MHz重复频率的920nm的激光器,通过FACED模块可产生80个脉冲焦点,其脉冲时间间隔为2ns。这些焦点是虚拟源的图像,虚拟源越远,物镜处的光束尺寸越大,焦点越小。光束沿y轴比x轴能更好地充满物镜,从而导致x轴的横向分辨率为0.82µm,y轴的横向分辨率为0.35µm。
双光子的来源:飞秒激光的双光子吸收理论早在1931年就由诺贝尔奖获得者MariaGoeppertMayer提出,并在30年后因为激光而得到实验验证,但WinfriedDenk用了近30年才发明了双光子显微镜。要理解双光子的技术挑战和飞秒激光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要理解非线性过程。双光子吸收相当于和频产生的非线性过程,需要极高的电场强度,电场取决于聚焦光斑的大小和激光脉冲宽度。聚焦光斑越小,脉冲宽度越窄,双光子吸收效率越高。对于衍射极限显微镜,聚焦在样品上的光斑大小只与物镜NA和激光波长有关,所以关键变量只有激光脉冲宽度。基于以上分析,能够输出高重复率(100MHz)的超短脉冲(100fs量级)的飞秒激光已经成为双光子显微镜的标准激发光源。这再次显示了双光子显微镜的优势:双光子吸收只能在焦平面形成,而在焦平面之外,由于光强较低,无法激发,所以双光子成像更清晰。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高能量锁模脉冲激光器。
配合了双光子激发技术,激光共聚扫描显微镜则能更好得发挥功效。那么什么是双光子激发技术呢?在高光子密度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2个长波长的光子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经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后,电子再跃迁回低能级同时放出一个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这个原理,便诞生了双光子激发技术。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激光,通过物镜汇聚,由于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而物镜焦点处的光子密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只有在焦点处才能发生双光子激发,产生荧光,该点产生的荧光再穿过物镜,被光探头接收,从而达到逐点扫描的效果。双光子显微镜的探测器,该怎么选用?国外bruker双光子显微镜光损伤
双光子显微镜比单光子共聚焦显微镜较大的不同在于无须使用孔限制光学散射。美国2PPLUS双光子显微镜光子跃迁
双光子技术在医学诊断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这方面没有标准和体系,需要系统的医学研究和庞大的医学数据支撑。通过基于多光子成像技术研究细胞结构、生化成分、微环境、组织形态、代谢功能的影响信息,可以发现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疾病的诊断和特征的关系。共同探索生理病理基础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筛选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疾病的识别、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建立全新完整的多光子细胞诊断数据库,明确不同疾病的多光子临床检测设备产品标准。在讨论环节,来自病理科、呼吸中心、心内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研究所的多位医生和科研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与王爱民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毛发中心杨顶权主任拟再次邀请王爱民副教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此次学术交流,病理学系和研究所分别与王爱民副教授课题组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美国2PPLUS双光子显微镜光子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