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 >  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 抱诚守真「常州绿资环保设备供应」

余热利用基本参数
  • 品牌
  • 绿资科能
  • 型号
  • v1
余热利用企业商机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余热回收利用,我国**计划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40%-45%,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正在推行各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其中余热回收利用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余热回收利用。2009年12月29日工信部推出《钢铁企业烧结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即2010-2012年,投资超过50亿元,在全国37家重点钢铁企业,对82台烧结机推广实施烧结余热发电技术,以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水平。今年3月常务会议提出,要求建立钢铁行业碳排放考核体系,预计余热回收利用将获得进一步推进。余热回收技术中的热交换技术是直接、效率较高的经济方法。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

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余热利用

    且气源压力不稳定,不适宜远距离输送或用作城市生活煤气,回收利用有较大的难度,除热风炉和锅炉外,只能用于复热式加热的焦炉和具有双预热功能的轧钢加热炉。转换利用高炉煤气的常用方式是燃烧发电。高炉的大型化使高炉煤气的产量成倍增加,燃用高炉煤气的中低参数发电机组从锅炉容量和能源的利用率等方面均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发展高参数大容量全燃高炉煤气发电机组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在回收利用高炉煤气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是放散率仍然较高。许多企业在大量放散高炉煤气的同时,工业炉窑及热工设备都在燃用高价油和煤,不仅浪费能源、污染环境,而且提高了生产成本。解决煤气放散的根本措施是钢铁厂应普遍采用煤和煤气两用锅炉作为煤气的缓冲用户。因为冶金企业均有一定规模的热(蒸汽)用户,而热电联产又是锅炉蒸汽既灵活又便利的出路。这样,富余的煤气经锅炉转换为蒸汽,在满足供热的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还可以部分地转化为电力供生产使用,从而缓解企业用电的紧张局面,减少企业的一次能源消耗,具有节能和降低成本的双重经济效益。高炉煤气的热值并呈降低趋势是限制高炉煤气使用的重要原因。1965年高炉煤气的平均热值为4180kJ/m3。

     苏州本地余热利用余热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余热利用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是利用余热资源作为机组的动力,通过驱动机组达到制冷或供热的目的;而热泵机组回收余热则是利用热泵系统提取低温余热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余热的目的。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工作原理:溴化锂制冷机是以热能为动力源,以水为制冷剂,以溴化锂溶液为吸收剂,制取冷源水。其热源主要有蒸汽、热水、燃气和燃油等,可分为直燃型、蒸汽型和热水型。蒸汽型机组可利用蒸汽余热,如城市集中供热热网、热电冷联供系统、纺织、化工、冶金等行业;热水型机组,可利用65℃以上的热水,如工业领域工艺过程产生的余热热水制取冷水。由于是“以热制冷”,溴化锂制冷机可以利用工业废余热为工业提供工艺所需冷水或空调。

    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截至2008年底)不到32%,比西方和欧美国家约低10%;若考虑开采、运输,我国能源系统总利用效率不到12%,也就是说,能源可采储量变成终端用能的只有约10%,约90%的能源在转换过程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或浪费掉。如果能有效将这些余热回收,则可节约大量能源,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节省占地面积等等。随着工业的发展,余热利用技术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工业生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的余热利用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节能减排”的总体趋势下,大力开展余热回收工作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长远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经济,要求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节约能源、减少内耗,缓解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余热发电作为其中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获得关注。 余热回收利用项目的意义。

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余热利用

余热是指已投运的公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中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余热的产生主要受限于生产需求和技术手段。余热可分为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气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废气废料余热和废料液余热等。根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气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为了解决当前能源紧缺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余热开始被广泛应用,余热回收的比较好方式是根据余热的品质,按照温度高低顺序阶梯利用。余热余能的利用目的在于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千万不能过多的去干涉其范围大小及措施来源。苏州优势余热利用生产商

常见余热利用方法及热管余热回收利用。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

在分析余热余能的利用问题期间,必须明确以下的认识与原理:余热余能与生产工艺、能源利用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伴生于生产工艺、能源利用过程之中。因而,它们的来源品位有高低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只包括低位余热余能。它们的产生是由工艺及能源转换过程进行的不完善而产生的各种损失(这里包括燃烧损失、传热损失、传递损失、化学不完善损失、散热损伤、摩擦损失、漏失损失等)所造成。所以为了合理利用这部分余热余能,则要与上述原因相结合的系统及过程特点相联系。山东本地余热利用系统

与余热利用相关的文章
与余热利用相关的问题
与余热利用相关的搜索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